查看原文
其他

愿得此身长报国——纪念陈俊武院士


5月1日17时许,陈俊武院士逝世于扎根近六十载的古都洛阳,享年97岁。



陈俊武院士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我国著名的炼油工程技术专家、催化裂化工程技术奠基人,曾获“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感动石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直到去年入院前,陈院士仍然坚持每周上班3天,关心能源行业科技创新进展。

同事们还记得,2021年建党100周年前夕,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那一刻,陈院士脸上自豪欣喜的笑容。

还记得,2020年的初秋,陈院士在北京参加会议间隙专门去了国家图书馆,埋首在卷帙浩繁的书籍中,不知疲倦地汲取新知识,一如当年那个胸怀石油梦,在北大图书馆苦读的学子。

还记得,在“中国石化成立35周年·感动石化颁奖典礼”现场,陈院士手捧奖杯和鲜花,亲切地对台下的新老同事们说:“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到党和国家需要的地方努力奋斗,让人生更有价值!”

为党和国家需要,这个目标就像穿越一个世纪的火焰,照亮了陈俊武的全部生命。滚滚时代浪潮里,一颗报国赤心灼灼如炬,镌刻出永远奋斗的时代精神坐标。


2019年10月7日,中宣部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时代楷模”称号。


将梦想的火花,化作绽放的“金花”

——至诚报国,自主开发设计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石油梦的种子,如何种下?


时光回溯到1946年,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日本人废弃不用的煤制油工厂。那时的中国百业凋敝,一穷二白,石油工业落后于人的窘况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面对此情此景,19岁的他立下誓言:挽弓当挽强,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石油梦的种子扎下了根,报国壮志点燃了陈俊武往后七十余载的科研岁月。


陈俊武1927年出生在北京的书香世家,从小展露出心算和速记的天赋,中学时期就对化学产生浓厚兴趣。1944年,陈俊武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学习。


山河动荡,陈俊武心中唯有刻苦学习。他心里还惦念着抚顺的那个煤制油工厂。1949年大学毕业时,陈俊武放弃了留在北京、沈阳工作的机会,背着单薄行囊,毅然前往抚顺,成为人造石油厂(后更名为石油三厂)的一名技术员。


当时的工厂尘烟遍布,杂草丛生。尽管资料匮乏、条件简陋,陈俊武一头扎进车间,废寝忘食地投身于工厂修复工程。他与技术专家和老工人共同克服重重困难,两年后,工厂正式恢复生产。


1956年,陈俊武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申请书上字迹雄健:“我一直觉得共产党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我也愿意为了这个事业而奋斗终身。”


1960年,大庆油田横空出世,中国依赖进口“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然而,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还不能对原油进行有效深度加工,汽油和柴油产率只有30%多。“这就像有了上好的大米,却依然吃不上香喷喷的白米饭。”眼睁睁看着铁人王进喜们辛苦开采的原油沦为取暖燃料,陈俊武心痛不已。


中国必须独立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1961年冬天,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流化催化裂化是石油精炼中最关键的转化工艺之一,那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也只有几十套,关键核心技术被层层封锁。


陈俊武和同事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脑子里填满数据和方案,顿顿伙食却只有清水熬白菜,饿得头晕眼花、双腿浮肿,“科学报国就是要有牺牲精神,咬着牙也得熬过去”。


隔年6月,陈俊武获得了赴古巴考察的宝贵机会。他争分夺秒地工作学习,结束考察回国时,行李箱里不见一件“洋货”,而是塞满了20多本学习笔记。


当时,“古巴导弹危机”的阴云笼罩全世界。回国后,陈俊武吃惊地发现,原本一头黑发的母亲竟已白发苍苍。姐姐流着泪告诉他,母亲是因为挂念他的安危,一夜白头。


1965年,陈俊武(右三)与设计人员在抚顺石油二厂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前合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5月5日,清晨的第一缕霞光勾勒出抚顺石油二厂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钢铁雄姿,新中国炼油工业的第一朵“金花”绽放。这套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装置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005年,陈俊武在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纪念碑前留影。


一生创新无止境,执着求真“炼”潜心

——敢为人先,在炼油工业领域创出共和国多个第一


不安分的工程师,是陈俊武对自己的评价。“我一直在前进,创新的思想始终没有停顿,总觉得一项新技术完成了,但是不过瘾”。


1969年底,陈俊武跟随石油工业部抚顺设计院搬迁到位于豫西山区的洛阳市宜阳县张坞乡竹园沟。从城市搬进山沟,住的是阴冷潮湿的窑洞,走的是坎坷不平的土路,但他的双眼始终紧盯世界炼油技术发展形势,一心想着低成本高效炼油技术的创新和攻关。 


当时的中国资源匮乏,要新建大型炼油装置十分困难。在四面漏风的板房中,陈俊武和同事们为研制一套投资少、上马快的原油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绞尽脑汁。1972年,一套被称为“一顶二”的装置在辽宁锦州试运行成功。


1978年3月,陈俊武光荣地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到表彰。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以后要主动抓科学技术,而且要当科学家的后勤部长。时代的鼓舞、国家的重托,让陈俊武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决心:一定要在自己从事的领域猛追世界先进水平,盯住他们,咬住他们,不能落后。


正因心中有了这样的信念,陈俊武矢志创新,作出了一系列新贡献:1978年,他指导设计的中国第一套快速床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乌鲁木齐炼油厂试运行成功,第一套120万吨/年全提升管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在浙江镇海炼油厂开车成功。1982年,按照陈俊武提出的技术方案建设的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顺利投产,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设计金奖。1985年,由陈俊武担任“六五”攻关课题组组长、指导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在石家庄炼油厂实现产业化,两年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陈俊武负责设计的既有同轴结构、又有高效再生的10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在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一年后的北京国际博览会上,这套装置模型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各国专家惊羡的目光。


1982年,陈俊武(前排中)与设计团队在兰州炼油厂50万吨/年同轴催化裂化装置前合影。


正是在陈俊武等几代石油石化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流化催化裂化技术从一片荒芜到锦绣满园,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催化裂化强国。


1991年,陈俊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我国原油对外进口依存度逐年升高的现实,陈俊武将研究方向转向国家石油替代战略,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指导完成了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技术工业放大及其工业化推广应用,为我国煤炭资源深度转化利用开辟了全新技术路线。


DMTO技术工业放大试验当时在全世界没有先例,陈俊武先后8次到试验现场了解情况。2006年,装置第一次工业试验时就出现催化剂跑损问题,年近八旬的陈俊武赶到现场后二话没说就穿上工作服,一口气爬上30多米高的反应器平台。“工程设计人员在现场必做的有两件事,一是钻‘两器’,二是爬高塔。只有在现场的时间足够多,才能干好工程设计工作”。


2010年6月,陈俊武(前排左)不顾83岁高龄,登上包头甲醇制低碳烯烃现场30多米高的作业平台,观察设备运行情况。


科学家的目光永远在前方。进入耄耋之年,陈俊武思路更加开阔,他密切关注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等课题,从2011年起,与同事连续发表十几篇关于中国碳减排战略研究的论文,受到有关部门和气象专家的高度重视。


2019年,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先后授予陈俊武“最美奋斗者”称号和“时代楷模”称号。92岁的陈俊武专程从洛阳来到北京参加发布仪式,他说,自己已经比60岁退休的同志多工作了30年,不能觉得自己得了很多荣誉,就该歇一歇了,今后还会继续思考下去,继续保持工作状态。


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2019年,92岁的陈俊武工龄70年。


春风桃李传薪火,不用浮名绊此身

——无私奉献,为国家精心培养高水平石油石化专家


“一生中奉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奉献等于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献小于索取,人生就黯淡!”


这是陈俊武自我考量的“人生方程式”,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著书育人”,是陈俊武退休之后给自己定的任务。他从未考虑过如何功成身退享清福,而是自己还能为推动国家石化工业发展做些什么。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技术资料分类整理成册,精心选取工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数据,一一核对,潜心写作,历时两年完成《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一书,1995年正式出版。此后该书每十年再版一次,作为主编的陈俊武都亲自操刀,精心修订。20多年来,该书为从事催化裂化行业的技术人员在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中搭建了桥梁,广受赞誉。


2018年11月,陈俊武院士伏案工作。


与此同时,陈俊武强烈地意识到,要想为石化行业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必须打破门户之见,创办一个有创新理念和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把自己半个多世纪探索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后来人。


1992年,在陈俊武的直接推动下,中国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级研修班正式开班。招生要求很简单,只要在石化行业生产一线工作5年以上的高级工程师,不论年龄,不计单位,都可以参加入学考试。


2015年5月21日,陈俊武参加北京香山气候变化会议。


与不拘一格的招生要求形成对比的是他严苛的教学方式。学员先接受封闭式高强度集中授课,然后回到各自岗位实践。他为每名学员量身定制了一份针对企业实际和装置特点的“大作业”,每份作业题量超大、周期超过一年,厚度平均200多页,陈俊武都会逐字逐句批改。


此后第二期、第三期高级研修班陆续举办,3期研修班前后历时10年之久。这个研修班并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甚至没有固定的课堂,却为国家石化行业培养了一批精英人才。多年来,这些被“大作业”锤炼过的学员,大多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负责人,许多人后来成为行业卓有成就的专家,一些人还担任了企业的领导职务。今天,由这些学员负责的项目粗略统计已经超过80个,每年创效超过60亿元。


在事业上“干惊天动地事”,在生活中“当隐姓埋名人”。按照政策,陈俊武可以享受不少待遇,但他严于律己,但凡花国家的钱、集体的钱,都格外“小气”。他坚持步行上班近20年,去外地出差,常常为了节省交通费、住宿费等精打细算。


陈俊武也有特别大方的一面。他曾把自己的奖金捐给公司幼儿园、捐给郊县优秀民办教师,设立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励基金,还长期资助洛阳市新安县一名贫困生直到其大学毕业。


2016年,陈俊武将6年来在郑州大学兼职所得20万元酬金全部捐出,用于奖励和支持该校化工领域的优秀青年学子。在捐赠活动上,他只接受了学生送上的一束鲜花,送给久病卧床的老伴儿。


当然,院士的脑海里也不全是数据、公式、模型和石油,也有别样的诗和远方。他对古诗词尤为喜爱,80岁时曾赋诗抒怀,饱含深情:“耄耋老翁忆平生,有志年华事竟成。亦老苍天情未了,扁舟浩海又启程。”


有人说,陈俊武的情怀和催化裂化的反应过程非常相似。无数微小的催化剂成群结队地冲向原料,牺牲了自己的全部活性,把原料转化成优良产品;失活的催化剂来到再生器中,在700摄氏度高温下煅烧恢复活性,随后再冲向下一次反应,周而复始。一颗颗微小的催化剂,充满了牺牲精神,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履行自己的使命。


以身许国七十载,一生求索未得闲。陈俊武把人生理想融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中,为国家石油石化事业发展贡献了全部心血和才华,用生命的长度、跨度和亮度,书写了科技报国的灿烂人生。


大师远行,精神永驻。




延伸阅读


点击上图查看:少年胸怀石油梦,以身许国绘“金花”


点击上图查看:《求是》杂志:科技报国70年的石化技术开拓者


点击上图查看:精耕细作为工匠,执着求真“炼”潜心

点击上图查看:淡看人生风清正,春风化雨育栋梁





END


|  致读者

为便于广大读者随时随地阅读,《中国石化报》电子报每天上午8点准时更新,欢迎广大读者支持!今日完整版《中国石化报》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

2024年5月8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滑动查看当天报纸


·
往期推荐

记者 | 徐徐 洪晨曦

编辑丨宋虹玉 段景文审核丨高宁 刘江波
点击查看今日《中国石化报》完整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